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资讯

云南哈尼族具体位置(哈尼族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6-28 20:06

哈尼族在哪里?

普洱市有九县一区,分别是:思茅区、孟连县、澜沧县、西盟县、江城县、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景东县、镇沅县。其中,孟连县、澜沧县、西盟县在东南方,是边三县;江城县在西南方,一脚可以踏三国。另外五个县为内五县。思茅区为行政首府,曾经叫思茅,后来改为翠云区,现在正式命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云南有个普洱县(2007年改称为宁洱县),那里是普洱茶的集散地,普洱茶因普洱县而得名.普洱茶产地主要在滇南的思茅、西双版纳两地州。两地在解放初期同属思茅专区,在清代同属普洱 府,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同属银生节度,在商周时合称 “彻里”。两地是山水相联的一个自然整体,地理、气 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也相同或相近,特别是两地都具 有多雨多雾、温热湿润的气候特征及肥沃疏松的土壤 状况,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防护,有利于茶叶优良品 质的形成。另外,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光直 射时间长,光热充足,有利于生产晒青毛茶。这些得天 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思茅、西双版纳这一带成为云南大 叶种茶树的最佳生长之地,也成了云南最古老的茶区。

哈尼族在哪里居住

首先告诉你一下。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6个民族。但是没有哈尔族。只有哈尼族。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州的元阳县和建水县。玉溪市的新平县普洱市的墨江县。地理位置都是在地球的白回归线周边。是亚热带气候。山林比较大。空气很好水果比较多。

哈尼族在哪里建房屋

是哈尼族居住的房子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在哪里建造房屋

保持水土,增加耕地面积。

哈尼梯田,是世界山地稻作农耕文明的奇迹。它顺应当地自然地理、立体气候,遍布云南哀牢山南段。

梯田规模宏大,气夺凌霄,沿着蜿蜒的山势,顺着不同的坡度,层层而上逾数千级,宛如道道天梯,由山脚直达山顶,形成了“山间沟渠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天人合一,蔚为壮观的农业生态景观。

哈尼族在哪里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哈尼族在哪里开垦梯田

元谋梯田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哈尼族在哪里分布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在哪里养殖鱼鸭

哈尼梯田的水是从山上的泉水来的。一股清泉从山间留下,经过大小凹槽构成的横木,沿着蜿蜒交错的沟渠流向一片片梯田。

2022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 马淮钊 摄

带着凹槽的横木是当地哈尼人分配水源的一把“尺子”,这一千年来哈尼农耕智慧的结晶被称为木刻分水法,哈尼人用其量水、分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既体现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也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避免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纠纷。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千百年来,元阳的哈尼族群众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在当时科技手段匮乏的年代,如何精确分出能合理灌溉梯田的水源呢?

村里的老者介绍,分水时,一般由“咪谷”(哈尼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经用水者协商,约定每条水沟应分得的用水量。然后选用一根质地坚硬的横木,由村里经验丰富的老者根据每户需水量凿出开口宽度不一的凹槽,将之安置在渠道的分水口处,水流就会沿各个凹槽流入支渠,引流到各户梯田里。凹槽宽,水流大,反之则小。

2022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垭口村拍摄的用于“木刻分水”的水槽。新华社记者 曾维 摄

长期浸泡在水里会使横木受到侵蚀破坏,因此木头的选材也是木刻分水法的重要一环。“用来分水的木头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才经得起水流的冲刷。”普学昌说,分水器每10年左右就需要换新的木头。

为了维护木刻分水器的正常使用和沟渠的顺畅流通,哈尼人还设立沟长一职,也叫赶沟人。作为垭口村刚刚上任一年的新任沟长,李金亮经常扛着锄头巡察沟渠。

遇到沟渠哪里堵水了,他便用锄头进行疏通,保证沟里的水能不间断流入各家梯田。到了雨季,山里滑坡较多,沟渠易堵,他巡察的次数会更多些。“无论农忙农闲,梯田一年四季都不能停水。”李金亮说,长时间缺水再注水极易造成田埂倒塌,因此维护水持续注入梯田非常重要。

同时,为了保证梯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土壤,哈尼人只施农家肥。他会把牛、猪等家畜的粪便挖到水渠,让肥料顺着水流冲到梯田里,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能实现绿色灌溉。李金亮说,这是水力冲肥法,“哈尼人是离不开水的,有水才有田,有田才能有好日子”。

2022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 马淮钊 摄

近年来,中国各地许多乡村快速发展,而哈尼人还用着祖宗传下来的老法子耕作,稻作产量相对不高、销路打不开。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有的梯田一度面临荒田的危机。

对此,元阳对传统民居、水碾、水碓、磨秋等进行修缮和挂牌保护,严守稻作梯田红线,修建蓄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等水利项目,村规民约中加入沿用赶沟人、守林人、木刻分水法、水力冲肥法等民间水资源管理办法。

回乡创业的岳绍经过反复调研,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支持下,传承创新了哈尼“稻鱼鸭”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把“一水多用、生态养殖”技术带给村民。

如今,55岁的岳绍依托互联网科技,推出了元阳县“稻鱼鸭”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无人苗种监控、渔业环境监控、养殖病害远程会诊等功能。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下,村民收入来源有了稳定保障。

千百年过去,哈尼梯田美景依旧,古老的用水智慧也在代代相传中继续为哈尼人带来美好生活。

哈尼族在哪里怎么说

哈尼族和汉族同为蒙古人种(黄色人种)。汉族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同一语族的只有回族。哈尼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彜语支,彜语支的民族有彜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基诺族(这些民族和哈尼族基本相同)。藏缅语族未定语支的民族有土家族,白族等,同一语族不同语支的民族区别都很大。更不用说不同语族的民族。

贵州哈尼族在哪里

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与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民族地理》(李志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整理

首先,抄录三个表格的主要数据如下:

表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少数民族(1990年)

省级行政区 总人口(万人) 少数民族(万人) 占总人口(%) 主要少数民族

内蒙古 2145。

68 415。81 19。38 蒙古、回、满、达斡尔、

鄂温克、朝鲜、鄂伦春

宁夏 465。54 154。81 33。35 回、满、蒙古

新疆 1515。58 946。02 62。

42 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

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塔塔尔

西藏 219。60 211。48 96。30 藏、门巴、珞巴、回

广西 4224。58 1650。

89 39。08 壮、瑶、苗、侗、仫佬、毛南、

回、京、彝、水、仡佬

云南 3697。26 1234。36 33。39 彝、白、哈尼、壮、傣、苗、僳僳、

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等

贵州 3239。

11 1123。65 34。69 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

四川 10721。18 488。80 4。56 彝、藏、土家、苗、羌

青海 445。69 187。65 42。10 藏、回、土、撒拉、蒙古、满、哈萨克

甘肃 2237。

11 185。62 8。30 回、藏、东乡、土、裕固、

满、保安、蒙古、撒拉

黑龙江 3521。49 199。08 5。65 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

锡伯、鄂伦春、赫哲等

吉林 2465。

88 251。76 10。21 朝鲜、满、回、蒙古

辽宁 3945。97 616。47 15。62 满、蒙古、回、朝鲜、锡伯

河北 6108。24 240。10 3。93 回、满、蒙古、壮、朝鲜

河南 8550。

95 100。78 1。18 回、蒙古、满、壮

湖北 5396。92 213。61 3。96 土家、苗、回、侗

湖南 6965。98 481。33 7。93 苗、土家、侗、瑶、回、

壮、维吾尔、黎、满

海南 655。

75 111。51 17。00 黎、苗、壮、回、瑶

〔限于篇幅,以上仅列出少数民族总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共18个)的情况,敬请谅解〕

表2-3 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聚居省级行政区(1990年)

民 族 人口(万人) 聚居区面积(万km2) 主要分布地区(占民族人口的比例 % )

壮族 1548。

96 15。47 广西91。4,云南6。5

满族 982。12 1。22 辽宁50。4,河北17。6,黑龙江12。1,吉林10。7,内蒙古4。6

回族 860。29 10。22 宁夏17。7,甘肃12。

7,河南10。1,新疆7。9,青海7。4

苗族 739。80 7。00 贵州50,湖南21,云南12。1,四川7。2,广西5。7

维吾尔族 721。44 121。80 新疆99。7

彝族 657。

22 14。75 云南61。7,四川27。1,贵州10。8

土家族 570。42 1。42 湖南31。5,湖北31,四川18。9,贵州18

蒙古族 480。68 147。00 内蒙古70。2,辽宁12。

2,新疆3。4,吉林3。2,黑龙江2。9

藏族 459。33 200。00 西藏45。6,四川23。7,青海19。8,甘肃8,云南2。4

布依族 254。51 4。00 贵州94。4,云南1。3

侗族 251。

40 2。14 贵州56,湖南30,广西11。4

瑶族 213。40 7。50 广西62。1,湖南21。5,云南8。1,广东6。3

朝鲜族 192。06 6。27 吉林61。5,黑龙江23。6,辽宁12

白族 159。

48 1。96 云南84,贵州7。6,湖南7。2

哈尼族 125。39 3。00 云南99。5

哈萨克族 111。17 47。00 新疆99。6

黎族 111。09 1。50 海南91。

8,贵州7。2

傣族 102。51 2。36 云南99

〔限于篇幅,以上仅列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的情况,敬请谅解〕

表7-1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排序(1990年)

序号 民族 人口数量(万人) 所占比例(%) 累计数量(万人) 累计比例(%)

0 少数民族总人口 9131。

96 100 9131。96 100

1 壮族 1555。58 17。03 1555。58 17。03

2 满族 984。68 10。78 2540。26 27。81

3 回族 861。

20 9。43 3401。46 37。24

4 苗族 738。37 8。08 4139。83 45。32

5 维吾尔族 720。70 7。89 4860。53 53。21

6 彝族 657。

85 7。20 5518。38 60。41

7 土家族 572。50 6。27 6090。88 66。68

8 蒙古族 480。24 5。26 6571。12 71。94

9 藏族 459。

31 5。03 7030。43 76。97

10 布依族 254。83 2。79 7285。26 79。76

11 侗族 250。86 2。75 7536。12 82。51

12 瑶族 213。

70 2。34 7749。82 84。85

13 朝鲜族 192。34 2。11 7942。16 86。96

14 白族 159。81 1。75 8101。97 88。71

15 哈尼族 125。

48 1。37 8227。45 90。08

16 黎族 111。25 1。22 8338。70 91。30

17 哈萨克族 111。08 1。22 8449。78 92。52

18 傣族 102。

54 1。12 8552。32 93。64

56 其他未识别民族 75。23 0。82

[限于篇幅,以上仅列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的情况,敬请谅解]

从表7-1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18个100万以上人口的民族人口之和达8552。

3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94%左右[抄者注:93。6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1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33个,占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98%以上[抄者注:98。60%]。其余22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少数民族和其他未识别民族人口数量之和仅有98。

60万人,不足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5%,可见悬殊之大。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