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资讯

秦始皇泰山刻石位置图(秦泰山刻石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6-28 20:22

秦泰山刻石在哪里

自秦汉以来,从未间断过

秦泰山石刻碑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效法传说中上古帝王的封禅活动,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率群臣自咸阳东巡郡县,登封泰山。

东巡至峄山时,曾召集鲁国儒生、博士七十余人议论封禅事宜,但始皇认为诸儒论点迂腐,遂废黜不用,自定礼制。其下令在泰山整修车道,至岱顶升封告天。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其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之丰功伟绩,据传刻石由丞相李斯书丹。又于岱顶树立石阙(俗称“无字碑”),用以象征大秦君权之至高无上。

始皇登泰山时,风雨暴至,遂暂休于一松下,事后封此树为“五大夫”爵,以彰其护驾之功。登封告成后,始皇从泰山之阴道下山,禅于岱南梁父山。始皇此举,开启皇帝泰山封禅之先河。后其子二世亦效仿始皇,礼祠泰山,并于始皇刻石旁镌其诏书,今尚残存十字。

秦朝泰山刻石

》,又称《封泰山碑》等,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是泰山地区现存最早的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 (秦始皇)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 ”《史记》录有此刻石全文,可据以补全今传拓本的缺字。

秦始皇刻辞后又有秦二世时所刻诏书。前后两次刻石,相传均是丞相李斯所书,参见秦《峄山刻石》概述。

泰山秦刻石 图片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且该刻石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立于岱庙东御座院内。

泰山秦刻石介绍

“虫二”,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字“風”和“月”的字芯。

即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寓意为“风月无边”,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

寓意中的"风月",是清风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丽。

秦泰山刻石在哪里生产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秦始皇登泰山,禅梁父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盘接受了“五德始终”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大秦王朝受命的理论依据。而与此有密切关联的“封禅说”也受到秦始皇的高度重视。正如史家所论:“五德终始为秦始皇认识和了解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子,也为泰山封禅说打开了通向秦国的大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沿着驰道东巡,登临泰山,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封禅大典。

《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与《封禅书》,记载了秦始皇封禅活动的大致经过:始皇即帝位后三年(前 219),东巡郡县,先至峄山, 召集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会集泰山,讨论封禅事宜。诸儒有的建议:“古者封禅为蒲车(蒲草裹轮之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始皇认为所议乖异,难以实施,遂废绌儒生,自出心裁。他命开辟车道,从泰山之阳登上山巅,立石表封,行封礼;再从山阴下山,禅于梁父山。其礼多采秦国太祝祭祀雍城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秦始皇由泰山东御道上山)

秦始皇的泰山封禅,除了祭祀天地,还有三项重要举措:

其一,立泰山刻石。始皇登临山顶后,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纪功德,这就是著名的《秦泰山刻石》。其刻辞文 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计一百四十四字。其后秦二世元年(前 209),皇帝胡亥东巡登泰山, 又于刻石上加刻秦二世诏书,今尚残存十字。

(秦刻石)

其二,封“五大夫松”。《史 记 ?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登泰山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所谓“五大夫”者,系秦二十爵中之第九等,为大夫阶中之最尊者。始皇有意利用登山遇雨,借题发挥,声称松树有蔽护帝驾之功,其事直与疆场御敌救驾事功无二,援“圣人以功授官予爵”之旨,特郑重颁旨加封,借此向世人昭示大秦奖励军功、尚功轻仁的施政理念。

其三,竖立“秦阙”。据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载:“东北百余步乃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阙在先秦文化中具有独特之寓意,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新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高筑冀阙,以此体现其加强君权的政治观念。到了秦始皇时代,更将尊君理论推向极致,代表着君权的阙,在其居位期间不断兴造。而始皇封禅除了彰扬其功业,实具有用秦文化改造东方文化之用心,即《泰山刻石》中所谓“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因此他在封天告成之后,将代表着秦文化的“阙”立于泰山之巅、封坛之下,用以播阐秦化,宣扬君权。

秦始皇的封禅典礼,除了立石纪功,此外便是行“祭天封藏”之礼。祭天系借用秦国雍城祭祀上帝之礼,而封藏则是指封埋祭祀天地之文 书——玉牒、玉册等物。对此恰如研究者所论:“由此之后,立石、封藏遂成为泰山封禅的基本仪式。”

大秦帝国的封禅,将远古简朴的祭天礼仪演绎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大典,从而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其神圣性,同时也开创了后世帝王屡次封禅泰山之先河。

秦山刻石和泰山刻石

叫做阴雕或者沉雕。是雕刻的一种,将雕刻材质表面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图案凹于钩边下比材质平面要低的一种雕刻手法,依赖熟练和准确的技法,使线条有起讫和顿挫、深浅的效果。

阴雕技巧可广泛用于不同材质上,诸如木雕、石雕、篆刻、竹雕、匏瓜、葫芦等,流传于世界各国,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之艺术品、建物都有阴雕技巧的使用,在中国、日本的寺庙、君王宫殿也运用许多阴雕艺术,著名的有中国的秦山刻石、埃及的罗塞塔石碑。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秦泰山刻石内容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也来到泰山封禅,并在秦始皇功德铭石处留下了石刻诏书。

秦始皇和二世的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多次迁移,安置在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四面宽窄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

两世的刻辞均为李斯所书,而将刻石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功德碑,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刻制,共78字。

秦始皇及秦二世《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石刻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