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旅游

惠州洲?H度假酒店附近酒店(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发布时间:2023-08-18 09:01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西方音乐史的时期划分及其音乐风格:

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4世纪)

音乐风格:亲近自然,遵循人类自身规律一一诗歌舞三位一体。

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一公元14世纪)音乐风格: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

3,文艺复兴音乐时期(15世纪一17世纪)一音乐风格:宗教音乐为主,世俗音乐有所发展。

4、巴洛克音乐时期(17世纪一18世纪中叶)。音乐风格:气势恢宏,音响宏大,宗教音乐为主。

5、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一19世纪初)

音乐风格:严谨均衡,宗教世俗音乐平分天下。

6、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初一20世纪初)

言乐风格:个性化、求新求异。

7,20世纪音乐(现代音乐)

音乐风格:多元化风格

复调音乐的发展脉络

以欧洲音乐为代表的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及创作实践2、中国民歌音乐中流存的自然形态的复调音乐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实践

复调音乐的发展由来

1、单声部音乐:只有一个旋律的乐曲如无伴奏的独唱、独奏、齐唱等;

2、复调音乐:是在和谐的前提下,几个曲调参差进入,它们既相互配合又独立发展的一种乐曲,复调音乐在巴赫手中,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界。

3、主调音乐:是指一个声部演奏主旋律,其余声部用和声给主旋律陪伴奏的一种音乐。海顿是主要代表人物。

4、纯音乐--是完全靠音乐语言,而不是借用任何标题来表达作品的内容。

5、标题音乐--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构思并用标题暗示中心内容的器乐曲。

6、轻音乐--指轻快活泼、通俗动听、结构短小的音乐,是与严肃的古典音乐相对而言的。

7、爵士音乐--是一种通俗的舞曲性质的音乐。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文

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

复调音乐的写法大致分为三类:(1)用对比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 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

其特征是两个旋律在节奏和音调上都不相同;(2)用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其特征是主题在不同声部、不同时间以各种不同高度追奏;(3)用衬托的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其特征是副旋律与主旋律保持共同的骨干音,并加以装饰、变形,进行中与主旋律时分时合。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极常见。欧洲传统的复调技术原则(对比原则、模仿原则、转位原则等)在15、16世纪便已形成,在其后所经历的漫长历史中,复调音乐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其艺术风格的变化,而复调的基本构成规律本身,可以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是什么

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paralleorganum):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

.: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复调小说

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概述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先生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

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