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旅游

石首白鳍豚门票(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3-06-28 20:02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

为了加强对白鳍豚的保护,中国从长江中游的螺山分别在新滩口江段、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的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尽管如此,也不能改变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状况。

白鳍豚不是变种。白鳍豚 又名白及暨豚,通常被称为白鳍、白夹、江马。 白鳍豚是鲸类淡水海豚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称为“水中熊猫”,可能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 长江上栖息着约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在中新世及上新世生存至今的古代孑遗生物。

白鳍豚用肺呼吸,每10-100秒露出水面换换空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上和呼吸孔先上浮,接着露出背部。 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每次潜水时间约20秒,在受到惊吓或察觉到危险的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出水呼吸200秒。

白鳍豚保护基地

华南虎

华南虎是中国十大国宝动物之一,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等地方,在1996年的时候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目前几乎快要灭绝了,华南虎在各大动物园和繁殖基地里面饲养,仅100多只。

二、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四川和陕西等地区生活,大熊猫外形特别的可爱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胖的身体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动物。走路是内八字的,拥有锋利的小爪子被称为中国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三、金丝猴

金丝猴一般生活在湖北或者四川以及陕西等地区的森林里面。全身是金色的毛,脸上是白色的,大大的眼睛和大大的嘴巴非常的可爱。是中国十大国宝动物之一,这种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常的稀少很珍贵。

四、麋鹿

麋鹿被称为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在汉朝末年就几乎快要灭绝了。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主要是吃青草和水草来作为食物,这种动物比较合群还喜欢游泳。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是中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五、藏羚羊

藏羚羊是一种头型比较宽长具有黑色长角的一种珍贵动物。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以及高寒的荒凉的地方,这种动物喜欢奔跑一般都是一大群,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偷捕盗猎的情况严重导致藏羚羊的数量下于是建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藏羚羊。

六、朱鹮

朱鹮是一种生活在中国东部和日本以及朝鲜等地区的一种动物,因为环境的原因这种动物急剧下降,知道20世纪80年代在陕西汉中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来繁殖渐渐达到2000多只,目前朱鹮的分布区域从陕西扩大到了河南等地区。

七、白鳍豚

白鳍豚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也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外形有点像小型的鲸鱼,全身皮肤是光滑的无毛是一种食肉动物。寿命很长但是繁殖率很低是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八、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一种比较稀少的动物,分布也是比较的狭窄数量很少,选择仅存的数量数百只。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全球最稀少的一种猴类动物之一,在中国十大国宝动物中白头叶猴也是比较珍贵的。

九、褐马鸡

褐马鸡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头和颈为灰黑色和我们见到的鸡有些区别。生活在华北落叶松森林中,在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北京东灵山等地区也有,中国目前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大约在17900多只左右。

十、扬子鳄

扬子鳄是一种特有的鳄鱼,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种鳄鱼品种。世界上现存的数量非常的少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之一。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和江苏等区域,为了能够让这种动物生活下去继续繁殖,在安徽和浙江等地区建立了保护区和养殖场。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能不能进去玩

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据考证,在焦山河乡走马岭村,有座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在调关镇,有俞伯牙鼓琴巧遇钟子期的调弦亭;在桃花山镇的鹿角头,有越国上大夫的范蠡墓,范蠡庙和其隐居饲马的饮马池;在城北,有刘备和孙夫人新婚燕尔由吴返荆而留下的绣林亭,锦帻亭,望夫台,照影桥,刘郎浦;在南岳山麓,有为纪念晋代药物学家葛洪在此开田种玉而修建的玉田寺;在高基庙镇,有杨幺率起义军一夜间挖开黄土岗,使两湖贯通,出奇制胜的断岗口;在高陵岗,有后梁孝宣三王墓,孝宣公主墓,明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杨溥墓;在团山粟林岗,有明太子太傅、刑部尚书王之诰之墓;在白莲湖西湾画儿山,有明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袁宗皋墓;在城中笔架山北麓,有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璧墓。 特产 石首鮰鱼,团子,豆皮等等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在哪

龙泉寺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大东方休闲广场(笔架山路) 湖北省石首市 东岳寺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南岳山森林公园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南岳山大道 高陵岗古墓群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五谷庙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南岳道观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楚墓群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 石首市基督教石首堂(东北门)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高基庙镇刘家常村 湖北省石首市 高基庙 湖北省石首市 南岳山森林公园管理所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走马岭遗址 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镇走马岭村 石首市文化广场 湖北省石首市笔架山路 白果寺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石首市基督教石首堂 皇林寺 湖北省石首市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大垸镇新码头 0716-7656258 五谷寺 湖北省石首市 红军树 湖北省石首市 调关矶头 湖北省石首市 南岳山森林公园(南门)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北与安徽省霍山县接壤,西与湖北省英山县毗邻,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该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覆盖安徽省岳西县包家乡全境。其中核心区为21.2平方公里,缓冲区28.4平方公里,实验区73.4平方公里。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大别山区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并作为淮河流域磨子潭和佛子岭水库的重要水源涵养林保护区。该区地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南北过渡,襟带东西”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地质历史,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多样的生物资源及自然景观。

古牛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祁门、石台两县境内,面积14821公顷,198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安徽古牛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山山脉西端,主峰古牛降海拔1727米,地域性气候突出,多云雾和地形雨。保护区保存着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皖南山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代表。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及芜湖市南陵等5区、县境,保护区湿地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0~200米,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主要由青戈江、水阳江、漳河、南漪湖等水体及周边沼泽滩地组成。始建于1979年,1982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扬子鳄及其生活环境。

金寨天马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境内,总面积28913.7公顷。保护区由安徽省政府1982年批建的马宗岭保护区和1990年批建的天堂寨保护区合并而成,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其山地垂直带谱。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兼具科研试验、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东至县境内,是水禽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升金湖保护区是中国主要的鹤类越冬地之一,为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也是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多的白头鹤天然越冬地,因此升金湖亦有“中国鹤湖”之称。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环境及越冬水禽。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3333公顷。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2015年12月25日升金湖入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安徽省首个荣获国际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区。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又称白鳍豚养护场,坐落在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夹江长1600米,宽220米,江上水色秀丽,风景宜人,是养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法律顾问

石首地处长江中游岸边,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轴线南端,长江经济带中重要节点城市。南邻湖南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监利、西接公安。截至2010年,全市国土面积14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和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2.6万。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石首属平原,兼有山岗。江南为高亢平原,中间以平地为主,江北为平原。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中间低、向西南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间。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主任

是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县的

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石首属平原,兼有山岗。江南为高亢平原,中间以平地为主,江北为平原。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中间低、向西南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间。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石首江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河流改道有由内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构造运动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波将河道堰塞,人工另辟新河道等。

长江故道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一般说来,长江故道江宽水深,资源充足,水产十分丰富。在江北北碾子故道,国家级老河渔场芳名远播;在沙滩子故道,国家级白鳍豚和江豚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故道边还有大名鼎鼎的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在鸭子湖、月亮湖等地,到处莲荷飘香,群鸟飞翔,渔歌互答,好一派迷人的风光……此外,长江故道所处的湿地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生长的乐园。可以这样说:长江故道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精美王冠。

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有多少

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中国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中国政府写信,提出到中国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最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中国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最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最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最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中国学者认为是拯救的最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重点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最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

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有,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鳍豚科研馆。

为使国宝白鳍豚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1992年7月,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在武汉东湖之滨建成了一座白鳍豚科研馆。由中、日两国合作投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淡水豚类饲养繁殖系统和科研基地。

另外长江流域建有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一个省级保护区和5个保护站。

1992年建立的长江洪湖新螺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江段全长135.5公里。1992年建立的长江石首天鹅洲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它包括89公里长的长江石首江段和21公里长的长江天鹅洲故道水域。5个白鳍豚保护站分别建在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保护站主要承担一些白鳍豚观测项目。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