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旅游

泉州古城门在哪个位置(泉州古城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23-06-28 21:00

泉州古城百度百科

 萊垍頭條

一、泉州古城(温陵、刺桐城、鲤城)條萊垍頭

 萊垍頭條

泉州别称温陵、刺桐、鲤城。萊垍頭條

泉州唐时原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属内陆港口,交通不便,地面狭窄,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因地理形势变化,今泉州城区处陆地升高,清源山下水流冲积,水泽变为陆地,交通方便,范围宽广。因此,唐·久视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萊垍頭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至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已有夯土版筑的城墙。随着泉州社会、经济、人口等繁荣发展,自唐初筑城后,经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筑子城,唐·天佑间(904~907年)王延彬拓城西地至至清·道光的九百多年间,罗城先后修筑27次。泉州古城从无到有,“屡广而大,屡增而高,屡培而厚,屡易而坚”,从3平方华里,扩至20平方华里,最终达到30平方华里。萊垍頭條

泉州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称“八卦沟”)五条,构成密如蛛网的排水、交通系统。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萊垍頭條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八》:“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故称刺桐城。萊垍頭條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年),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福建泉州古城景点介绍

峰尾古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峰尾镇三面环海,一面连山,俗称峰尾半岛,又称“烽火岛”,因后人崇拜先贤卢琦(号“圭峰”)而得名。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惠安的崇武镇、石狮的祥芝镇、晋江的深沪镇并称闽南四大渔镇。峰尾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北管音乐、古船模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渔镇的圭峰塔、峰尾古街、东岳庙、义烈庙、鱼屋、五里海沙、峰尾湾、睡床、石狗尾、城外海、东头祠堂、西头祠堂等特色人文景观條萊垍頭

泉州古城介绍

泉州自唐代建城,到民国拆城,横亘1300多年。曾经的内外城门有11个,从唐到宋元,建城、修筑30多次。

历史古城泉州

泉州古城,承载了泉州人太多的情感,她是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文脉延续。生活即是文化,古城具有典型的“慢生活”文化特征:石板路、小街巷,是“慢道”,要一条条去走,才有故事;南音,是“慢音乐”,要静下心来,方能体会;茶文化,是“慢饮料”,可就着洞箫古乐,细细品味;宗教文化,则是“慢生活”的“心灵鸡汤”……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快步都市”,这样的“慢生活”气定神闲,这样的“古泉州”潜力无限。條萊垍頭

这是古城居民的生活情调,主角是在这里生活和游历的人。保护古城,最重要的是留住人文风貌和精神内核。古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修旧如旧”理念不可动摇;而人文精神的挖掘、生活方式的留存,方能使建筑有生气。泉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打造古城保护的“泉州样本”。萊垍頭條

泉州千年古城

泉州三大步行街分别是:中山路、西街、涂门街。萊垍頭條

泉州的中山路,也同时属于传统商业街。它基本上贯穿了鲤城区南北,也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这个地方建筑风格是非常独特的,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承载了历史,具有文化保护价值。頭條萊垍

提起泉州的西街和中山路步行街,必须先提钟楼。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以钟楼为中心,南北两条路为东街和西街,东西两条路为中山北路和中山中路。垍頭條萊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垍頭條萊

可以说,西街是最能代表泉州文化氛围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指一条街,更包含了以西街为主的老城区,有红砖古厝、洋楼、寺庙教堂等。街上有众多当地的传统小吃。从全国各地到泉州旅游的游客,一定不能错过西街。当你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西街中,也许能感同身受,千年前泉州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的非凡历史。頭條萊垍

来了泉州,除了西街,还有一条街道不容错过,那便是涂门街。萊垍頭條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华地段。垍頭條萊

涂门街的关帝庙(也称通淮关岳庙),相传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泉州香火旺盛的寺庙之一。它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同时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涂门街上最奇特的一景,就是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和供奉关羽的通淮关帝庙相邻两者相隔大概只有不到百米的距离,却能也和谐共处了近千年。这是泉州多元宗教融合的体现。萊垍頭條

泉州古城遗址

泉州”一般指“大泉州”的中心城区部分即3个区,大泉州指4区、3市、5县的总合,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金门县等。萊垍頭條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萊垍頭條

泉州文明古城

斯里兰卡加勒古城,也叫加勒城堡,16世纪由葡萄牙人建造,历史沧桑,几经更迭,先后由荷兰人占领、英国人统治,法国和西班牙也曾染指,这特殊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宝贵遗产,古城是欧洲人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建筑防卫要塞的典型代表,成功的融合了南亚的传统文化和欧洲的建筑艺术,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萊垍頭條

泉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城

泉州有温陵、刺桐城、鲤城三个别称。温陵 有二说。一是古已有之。据泉州师范学院吴幼雄教授考证,泉州别称温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于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有关:“辨地之高下燥湿,以播六谷之宜……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二是朱熹堪舆说。清康熙间(1662—1722)泉州府通判徐之霖《重兴朱夫子小山丛竹亭记》载:“郡治东北……地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诸此。宋徽国文公朱夫子种竹建亭,讲学其中,自题曰‘小山丛竹’……”乾隆《晋江县志·卷4·学校志》也载:“小山丛竹书院在府城隍庙旁,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小山丛竹”匾额)为朱子手书,镌于石。”因朱熹好研堪舆,尝谓“小山”高埠为清源山龙脉入城之冲,故“地气独温”,由此而称温陵。此说一出,温陵之名传之愈广,遂为泉州郡城别称。刺桐城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子城环植刺桐,故曰刺桐城。”“其称刺桐,当在子城之时”。泉州城垣在子城之后又建衙城与罗城,并绕城种植刺桐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8》:“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蕃商因称泉州港为刺桐港,泉州出产的的丝绸、陶瓷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唐宋间游历泉州的文人墨刻,多有吟咏刺桐的诗文传世,元代以后则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刺桐树少了。至泉州解放时,城内竟无一株刺桐树。泉州解放后,历届市政府都把种植刺桐树作为市政建设重要项目来抓。从搜集树苗、建立苗圃、扦插繁育,到1961年在开元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随后又在西街影剧院前面广场种植刺桐树4株,在开元寺内东塔周围和开元慈儿院附近共种植刺桐树几十株,顺利完成首批刺桐种植任务。刺桐花才重现泉州城。鲤城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