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旅游

梅州大埔江畔人家位置(梅州大埔风俗)

发布时间:2023-06-28 20:40

梅州大埔风俗

潮汕人外出习俗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时期所称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当代民系学里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绝大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约一千万,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的潮人超一千万,迁居海外的则有一千多万,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该群体在海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近代以来享有盛誉,为各国元首所重视。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

潮汕地区的前身是有着共同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区 ,即今潮汕三市(1991年,汕头市 分置为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头市)和丰顺县,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另在过去的定义中还分布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县、漳州市南部。

近年来,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实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城际轨道。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兼主席陈经纬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并 。

梅州大埔特色

1粟米烙,以玉米制成的一道风味小吃。2珍珠饭,又名老鼠饭,以西河制作最有特色。3忆子粄,中华名小吃。4鸭松羹,是一种古老传统的甜味小吃。

梅州大埔风俗特点

龙门县永汉镇寮田村的地名的来历、含义[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永汉镇位于广东省中部,惠州市的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大三角”的东北边缘,东经113。57、北纬23。35,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盆地。其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为龙门县的南大门,是龙门县与广州市联系的必经的交通要道,自古乃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永汉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永汉镇东距县城43 公里,北距南昆山18 公里,南距增城市35 公里,距广州市93 公里。广河高速从永汉镇内21 公里腹地经过,是龙门县第一出口,广州至永汉只需45 分钟车程。受惠于广河、河清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永汉镇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将加盟珠江三角洲1--2 小时时游圈黄金旅游带。

永汉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3℃,平均降雨量2278毫米。

永汉镇镇域辖区面积216 平方公里。辖城东和城西2 个街道居委会,大埔、鹤湖、低冚、牛冚、洋陂、见田、官田、梅州、油田、马星、黄河、锦城、上埔、合口、振东、前锋、莲塘、新陂、红星、寮田、釜坑、蕉坑等22 个村委会,222 个自然村,2007 年镇域总人口60974 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357 人,暂住人口13000 人,农业人口37617 人。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镇区即城东和城西两个街道,约2.0 万人,占总人口的34.9%。镇区东部、北部的人口相对集中,镇西、南部人口较少。沿S119 省道、S355(永南路)和永麻路自然村分布的人口较多,各村人口均在0.1~0.7 万人之间,镇西南部各村的人口相对较少,均在0.1 万人以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永汉四面环山,东起天岭山,西至牛牯嶂,北靠南昆山,南面旗岭山,中间盆地,四水归池,酷似一个“聚宝盆”,自古乃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原称横龙(永汉盆地有一条山脉将永汉平原与谷地隔开,南北走向,似一条横卧沉睡在永汉盆地的巨龙而得名),清顺治元年改名为永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制,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时改名为永汉,一直沿用。永汉镇所属范围,明、清时是龙门县长沙乡平康都的一部分,分为七约;民国时为第十一区(后期称永汉区);解放初期属龙门县第四区管辖,分为三个乡,1952 年冬分为十四个乡;1958 年成立永汉人民公社(当时的永汉圩镇已于1956 年被省批准为省级建制镇);1961年又分为永汉、振东、油田、寮田四个公社;1963 年重新合并为永汉公社;1986 年冬建立永汉镇(原来的永汉镇改名为居委会)。 [编辑本段]民俗文化  龙门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龙门的农民画兴起于1970 年代,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的农民画齐名,龙门的农民画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绘画形式,以单线平涂手法浓彩描绘乡土风情。2005 年,永汉镇嘉义庄成为龙门县首个农民画创作示范村,它将客家村落与农民画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点。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描绘乡土风情、民间习俗,再现农民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以朴实的画风展现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名胜古迹  永汉镇境内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群众多,主要有合口古村落,官田王屋古建筑群,鹤湖和嘉义庄古建筑群,树槐堂、文佑王公祠、刘氏菊庄祠等客家民居祖祠,文笔塔、凌云塔等风水塔和何仙姑庙、铁扇关古城寨遗址等。这些古村落、古建筑群和祖祠寺庙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具有较好的历史保护价值,其中官田王屋和鹤湖古建筑群为明清围屋,铁扇关古城寨遗址为具有较高科考价值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汉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境内有多处革命遗址:低冚伏击遗址、龙门第一个临时党支部遗址、东江纵队医院遗址、革命教育基地等。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一) 区域生态控制区,珠三角的生态后花园

永汉镇与珠三角的环状区域生态屏障一脉相承,与从化、增城以及博罗北部的山体共同组成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生态控制区,以协调城镇与自然的关系,维护、推动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其生态环境优越,生态系统敏感,永汉镇的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和“保护也是发展”的建设理念,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依托生态环境的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业,使产业与生态共生,城镇与自然共荣。而面对珠三角经济区因快速的城市化而土地极度消耗和生活节奏日益紧张,永汉镇的这片静溢的绿色吸引和聚焦了珠三角城市群市民的眼球,成为其远离喧嚣、寻求生态休闲和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和避暑疗养胜地。

(二) 环城游憩区,广佛都市圈的生态卫星城

广东省的都市环城游憩带分布于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核心环形区和沿海岸线的带状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升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环城游憩带的地位愈加突出,在空间上也呈不断拓展的趋势。从居民出游的偏好来看,山水风光、海滨沙滩和主题

梅州大埔客家围屋

崇林世居,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是惠州最大的客家围屋也是广东第二大的围屋。萊垍頭條

梅州大埔风俗有哪些

福建人

潮家人就是福建人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时期所称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当代民系学里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绝大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约一千万,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的潮人超一千万,迁居海外的则有一千多万,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该群体在海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近代以来享有盛誉,为各国元首所重视。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

潮汕地区的前身是有着共同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区 ,即今潮汕三市(1991年,汕头市 分置为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头市)和丰顺县,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另在过去的定义中还分布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县、漳州市南部。

近年来,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实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城际轨道。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兼主席陈经纬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并 。

梅州大埔风俗介绍

梅县林姓渊源与宗族文化述略  据《林氏世糸总记》和《姓纂》载:“林氏出自子姓,黄帝后裔,历夏、商32代而生比干,为商纣王少师。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洒色,朝廷中以比干为首的文武大臣为着国家利益,直谏纣王。纣王执迷不误,反而怒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还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为避纣王之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下旨修建毕干墓,寻访比干后人,拜见其子泉。泉以其居长林石室而生,周武赐泉为林姓,改名为坚。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为冀州之地又称西河。长林现在河南省卫辉市附近,该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为林坚,生子林载。三世林载生三子,长子为林磋。四世林磋为冀州牧,官司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时为大将军。  比干22世孙林才,周平王时为大将军。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时是孔子的学生,后仕为大夫,列七十二贤。  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晋愍帝时,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入击中原,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至江淮地区,有一部分过长江向南迁徙。这次北方汉人的大迁徙。林禄举族护驾愍帝渡江定都建业(今南京)。林禄后任晋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为晋安王,葬于九龙岗,两个儿子定居晋安。林禄为林氏入闽始祖,  林禄的子孙分迁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晋陈宣帝大建4年为朝廷丞相,年老辞官后定居福建莆田县北螺村,为福建莆田开居祖;林万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县林家厢。  因林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梅县和梅江区林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林万春的后裔林岩(林氏87世),官为杭州府御史,定居广东程乡县(今梅县)西角,置许、蓝两姓房屋,田地59亩,粮80余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为唐代林姓入梅县最早的一支。  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  梅县的林氏多为福建甫田、泉州、晋江迁来。有的是由福建莆田迁拮阳,再由拮阳分迁梅县。  梅县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该系林姓是由广东拮阳县移居至嘉应州程乡县(梅县)松源葵坑开基,再由松源分迁至石扇镇吧庄蔼慈坑。  林氏由闽入粤来梅县开居,历唐、宋、元、明、清、民国,人口不断蕃衍。外迁人口不计,现居住梅城及梅县、梅江区的东郊、西郊、城东、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瑶上、城东、径义、畲江、水车、梅南、长沙、西洋、白宫、丙村、松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个乡镇111个管理区。据1992年统计梅县和梅江区共有林姓21870人,居县区人口排列第12位。  梅县林氏迁居国外人的众多,人口数难于统计。迁居国外华侨始于何时无可查考。有据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约1750年前后),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有一部分人迁台湾。  祟拜祖宗寻根问祖  祭祖祠、祖墓是纪念祖宗,激励后人的传统的宗族文化活动。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  祭祖祠、祖墓是林氏传统的宗族活动之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梅州老一辈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从福建迁来,祖屋的堂号,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的得过什么功名、官职等。如《比干墓的传说》、《林家诗》、《天上圣母“妈祖”》等故事传说。  旧时林县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圣母神”,经常到“圣母庙”(妈祖庙)去膜拜圣母娘(即林默娘)。  旧时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农历八月)的习俗。  祭祖祠的时间是农历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规模不一,有单家独户举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为主,有钱人家则全猪全羊。  祭祖墓时,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参加,人多能显示此系宗族人丁兴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着彩旗敲锣打鼓,女人挑着祭品,抬着全猪全羊,列队而行,浩浩荡荡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时,由族中长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聆听,祭文内容是讲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丰功伟绩,本族人的迁徙历史。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内外交往频繁,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异地他乡的梅州林氏裔孙乡梓情浓勃发,返乡观光探亲、寻根问祖、借此联络亲情乡谊。很多侨居在异国它乡的梅州林氏后裔,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发思乡之情。  近年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乡亲一样,总是不忘祖宗的发脉之地,这些致富了的林氏后裔们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学校,捐资公益事业,办实业。回报父老乡亲,回报林氏的祖宗赤足走过的山山水水。  石扇吧庄林姓迁居台湾己有25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后,两岸交往频繁,激发了海外林氏宗亲的桑样情怀,他们回大陆寻根问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们不忘祖宗发脉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资家乡公益事业。  旅居印尼的林清荣、林荣章先生,香港的林国英先生、林凌运女士,台湾的林飞虎、林和平等人。他们事业有成,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钱、捐物。  林飞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曾服务于政界,1945年到台湾,现是新竹市长青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出有个人画册、自传。他热爱家乡,他多次组团回祖国观光访问,为海峡两岸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为梅州、台湾的文化团体牵针引线,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区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和“1994年梅州城区书画艺术在台湾的联展”活动,1997年广东汉剧团到台湾访问演出,2000年他率领台湾新竹客家业余三脚采茶剧团梅州市、蕉岭、大埔、五华的等地访问演出。他还出资在梅州市办了一间中专学校。他先后被台湾政府授“模范父亲”“文化先锋”等荣誉奖证、奖章。  2004年农历十月初三,在海内外林氏乡亲的倡议下“蔼慈坑林氏宗亲会” 召集在梅州城区和附近村庄宗亲开会,筹备祭祖活动 ,中午设席60台宴请参会人员。  宗族活动目的是:加深宗亲情谊,宣传宗族文化;启发族人要承先启后,继承先祖的创业精神;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林氏宗族文化  《林家诗》  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旧时异地林氏祖叔相见均于能背《林家侍》为佐证。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宋仁宗御书题诗如下: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芝兴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月中。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天上圣母“妈祖”,中国和平女神——林默  林愿是福建莆田林氏后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经擢第,官翰林检讨,授国子监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  相传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于福建甫田县湄洲岛,因满月仍不曾哭闹,故父母给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学慈善,谙熟天文海情和医学,指引渔民耕海谋生,教导民众水上救助,并施医济世,深得人民尊敬爱戴。会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升天仙逊。海峡两岸人民闻汛遂相邀于她出生地湄州岛建庙纪念,尊称她为“马祖”寓意她比母亲还亲。不久妈祖德名传到朝廷,皇上也为之感动。从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为止,历代皇帝对马祖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圣母。于是妈祖贤德之名由海峡两岸传到整个江南,继而传到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区。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马祖庙、宫4000多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座马祖宫庙,1600多万信众。占岛内人口的80%。我国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信奉着马祖——海上女神。同时马祖也被外国人友人誉为中国的和平女神。广州市建有雄伟的马祖庙。梅州各地也有圣宫(即马祖庙)。  随着各地信众不断到湄州马祖庙朝圣活动,相信今后的马祖文化还会更加弘扬光大。  林氏宗族人才辈出  旧时梅县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尝奖”的资金鼓励本族学子读书。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为本宗族的集体资金,这种资金称“公尝”(即本宗族的公用资金,由宗族领导人管埋),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兴办本族的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支持鼓励本族子弟上学。旧时有些学校是本宗族办的,有的地方则把祠堂作学堂,用公尝的钱请私塾教师,支持本宗族的学子完成小学教育。本宗族子弟习成绩名列前矛者,给予奖励,贫穷家庭的学生免费读书,俗称“尝缴上学”。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尝可资助本族的学子渎大学。每年学期考试或春节前夕,按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予奖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的海外侨胞和己致富的企业家们,都愿为当地学校或本宗族的学子捐赠奖学金、奖教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学出色者,赞助本宗族作家出书。  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因而林氏后裔人才辈出,文人多当官的多。下面列举事例。  林氏来梅后裔中较著名的有:丙村镇田头林奕孟,封武德将军。清乾隆年间,他仿效台湾筑陂的方法,在家乡丙村银场溪筑了36陂,引水灌溉农田。西郊乡林绍龙,清嘉庆七年进士,任云南按察史。南口锦鸡林绍斐(竹君),民国初年任广西都督府参谋长、广西民政长等职。丙村银竹林百举,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曾任国史馆编纂。白宫林风眠,著名画家,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口绵鸡林伦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程江长滩林登云,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林氏家族根在中原,历经一千多年发脉播衍,在闽粤地区得以发展壮大,而且远播至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林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花繁五洲,成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辉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梅州风俗介绍

广东地方风俗太多了,潮汕的,广州的,还有梅州客家的,好多好多,而且也都不一样。我是潮汕胶己人,简单说说潮汕的地方风俗吧。这里最出名的可谓是拜老爷了。开年等老爷落天,游神赛会,各乡各里敲锣打鼓做大戏迎老爷,祈求合家一年平安顺,热闹极了。

梅州市大埔县的风俗

客家人在强烈的重视儒学,敬祖尊宗意识作用下,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处处与祖先有着密切的联系。家族的宗祠、堂号、祖宅、祭祀、族谱、族规、习俗等,使现实中的客家个特点:

        首先表现在客家人崇尚读书,兴学育才,具有中原文化气质和“诗礼传家”的遗风。客家童谣:“蟾蜍婆,咯咯咯,晤读书,无老婆。”又谚语:“不读诗书,有目无珠”。反映了客家人崇尚读书的风气。

   其次表现在客家人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其表现有民居建筑。如大埔县有“客家建筑大观园”之称誉。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下山虎、锁头屋、日字屋、中西合璧屋等,其中明代圆形土楼花萼楼、清代方型石楼泰安楼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岁时节日习俗,婚姻习俗、民间文艺如客家山歌、汉剧、汉乐、舞狮、舞龙、舞鲤、木偶戏、竹板歌等都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梅州大埔过年风俗

潮汕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东方犹太人”之美誉。

潮汕人的祖先来自哪里?

潮汕人多来自中原一带移民,潮汕人的祖先多因历史上的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和北宋靖康之乱(公元1126~1127年)从中原一路南迁。

迁徙的主要路线是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约在宋元年间大量迁入潮汕,最后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定居下来,繁衍至今。中原移民与南越土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断融合同化,即成为现今的潮汕人。

据考证,潮汕人中约90%是中原汉族移民,其他少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后裔。

01潮汕的原主人是古越人

构成潮汕人的主体是中原移民,但是,中原汉人大量南迁进入潮汕,是在宋元年间。此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潮汕基本是南越土著的天下,古越人才是潮汕的原有主人。

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有土著居民在潮汕地区生活。

近年,在韩江口外的南澳象山,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处考古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在8000年以上。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饶平县浮滨区,发掘出数目较多的被称作“浮滨文化”的文化遗址,这类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400—2900年。在浮滨文化遗存中,有中原文化因素融入,但浮滨文化仍然是一种面貌独特的土著文化,是南方地区众多青铜文化中的一种。饶宗颐推断说,浮滨在殷周之际曾经是属于越族的一个王国。

02“南越国”的兴亡

公元前,潮汕还存在着一个“南越国”。

南越国,是约公元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秦朝将灭亡时,由秦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3年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前111年灭亡南越国,设置了九个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覆亡后,成千上万南越人为避汉军镇压而逃窜江河大海,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族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是终生以艇为家。

03古越人的野蛮习俗

隋唐以后,潮汕土著民族开始见于文献记载,有俚、蛮、僚、畲、徭等民族。其中,俚人是今壮、黎民族的先民。

本地的南越土著居民使用古越语,也称为“俚语”。现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壮侗语系就被认为是古越语的直系后裔,而分布在广东、广西两地的粤语则被认为保留了很多古越语的成分。

南越土著民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喜欢在身上刺上各种花纹的文身。古越人水性好,他们擅于渔猎。古越人的房子多为巢居和干栏,巢居是指营建在树上的房屋,干栏(也称“竹竿厝”)是指利用多根柱子做支撑,把房屋凌空建在柱子上,这两种凌空建造的房子都是为了避免蛇虫走兽的侵扰和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环境。干栏建筑至今在各侗台民族的聚居地区仍可见。

南越国还保留有一些不人道的野蛮习俗,比如人殉和猎首。在南越王墓中,即发现有15具的殉人,这些殉人都是南越文王赵眛的宠妃和近侍。猎首的情形则描述在一些南越墓葬的出土文物上,表现了南越国的越族人在交战中,将对方俘获后,割下首级,系在自己的腰上。此外,古越人还有海葬的习俗。

04中原汉族入潮的三个来源

中原汉人开始南迁进入潮汕,始自秦汉时期。但仅是零星迁入。

直至唐代,潮汕地区仍是蛮荒之地,多瘴气,江河多鳄鱼,山上老虎出没。

宋代之后,中原汉族移民才开始较大规模迁入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年,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移民到潮汕地区。

中原移民迁入潮汕,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宋代师官落籍;二、南宋末年随二帝南逃的军民,有部分散居在潮汕;三、元末明初,由闽赣迁入的家族。人口规模最大的当属第三个来源。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现在潮汕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汕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志书上也多有记载,如《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罗先入闽。”明确指出南迁先民是“中原仕族”,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的。

这里所指的中原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以今河南省境内为主。

05潮汕民系的两个重要支系

迁入潮汕地区的汉族人,大致可分为福佬人和客家人两个支系。福佬人占据平原,客家人居住山区。这两个支系也是构成现今潮汕民系的两个重要分支。

福佬人和客家人两个支系的最重要区别在于语言:福佬人讲闽南语系的潮汕话,客家人讲客家话。再从移民潮汕的播迁路线来看,福佬人从福建南部沿海迁入,客家人则从江西由山脉向闽粤山地逐渐分布。

从迁移地理来看,福佬从海线来,可称为海系;客家随山脉而迁,称为陆系。按传统的说法,莆田是福佬人发轫之地,宁化则是客家人的摇篮。

必须说明的是,福佬人和客家人,都是源自中原汉人。福佬人,也称河洛人,源于中原,是迁徙到闽南和潮汕地区的中原移民后裔。客家人母语是中原雅言,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形成现今的客家话。

06不断消逝的客家话

福佬人自水路迁来,沿海或傍江河而居,开发平原荡地。土著人,多与福佬人接触而融合于此支系中。客家人沿山路迁入,多定居于山区。这些山区本是畲民的聚居地,因此,客家人融入畲人成份甚多,故被称作畲客。

在迁入潮汕地区的逾千年漫长历程中,福佬人和客家人融合了大多数畲土著,成为本地区人口的主干。

旧时潮州府辖九县,九县中,澄海无客,大埔无福(大埔古时属潮州府),其他县都潮客杂居。

现今的潮汕人,以讲潮汕话者居多,客家民系分布较少。客家人多分布在饶平、揭西、惠来、海陆丰部分地区,而其他市县已基本没有客家人分布。

而在古代,客家人在潮汕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历代以来,不少客家民系生活在潮汕方言区中,不断被潮汕话所同化,现今不少客家人都慢慢变成潮汕人了,他们已不再会讲客家话,甚至不知道他们祖上曾是客家人了。

潮汕的部分乡镇,现今语言是“半潮半客”,非常奇特。其实在古代,他们是“全客”,只是后来逐渐被同化成“半客”。而客家人搬迁到城市居住后,他们的后代也大多不会讲客家话了。

可以说,客家话在潮汕的历史上,是不断消逝的。

07销声匿迹的潮汕土著

远古时期,潮汕地区是土著民族的天下,俚僚人、畲族更是分布广泛。现今只有凤凰山一带仍存在着一些畲族村落,以及在部分沿海地区有疍族零星分布,而其他土著民族早已在潮汕销声匿迹了。

土著民族在历代战乱以及强大的中原汉人的南迁中,大部分被迫不断向西南、东北、西北部广阔山区丛林迁徙,进入粤西、福建、江西、广西、云南、浙江一带,逐渐远离潮汕本土,发展成为其他民族。

今粤西雷州半岛的居民很多就是俚人的后裔。也有少量隐居在潮汕的深山里,后被南迁汉人逐渐同化,融合于汉族。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原汉人的南迁史,也是南越土著的北进史。所以现今的潮汕人,虽是中原移民与南越土著融合发展而来,但融合的主体是中原汉人,土著民族所占比例是较低的,并且主要集中在潮汕北部山区。

08犹太人在潮汕?

潮汕人四海为家,以善于经商著称于世,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潮汕人与犹太人,东西方相距遥远,文化迥异,而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这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历史上犹太后裔是否有到过潮汕地区?

通过对历史的研判,专家们还真找到了很可能有犹太人后裔生活在潮汕的印记!

据史料记载,自汉唐以来,就有犹太族群沿丝绸之路来到古都长安。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更是允许一大批犹太人在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定居。

北宋时期(960—1127年),进入中国并定居在东京的犹太人共有70姓,即70个家族。最盛时期,曾发展至“七十三姓、五百余家”。来华族群的首领由原姓列微犹太宗教首领(后改姓李)率领来华,约有4000余人。

随着多次战乱,犹太家族散落到全国20余省份,最后陆续返回开封的只有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犹太家族。

随着宋王朝的衰落,宋都城从开封一路南迁直至潮汕地区,并有一大批中原士族一路跟随。在宋王朝南迁过程中,很可能会有犹太后裔跟随到达潮汕并定居下来。

难怪潮汕富豪这么多,去到哪里都是首富,这是因为我们潮汕人不仅仅是“东方犹太人”,而是“犹太人在东方(潮汕)”!

09 90%的中原汉人血统

说了这么多,绕不开的话题是:潮汕人中约90%是中原汉族移民。但并不等于说90%是纯中原移民,其他10%是南越土著等,应该说平均到每个人中,身上有90%的中原移民基因。

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历经千百年的人种融合,应该说潮汕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带有南越人的血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人种融合反而使潮汕人变得更有智慧了。

其实,潮汕人已经可以算是最纯种的中原汉人了。今中原一带,历史上人种历经多次的大融合,多为中原汉族与鲜卑、匈奴、契丹、女真混血后裔,中原地区居民中纯汉族血统的比例反而比潮汕地区少得多。

10潮汕人是一个漂泊的族群

潮汕人的历史,一直是在漂泊中四海为家,潮汕人注定是一个漂泊的族群。其祖先历尽艰辛来到潮汕,刚站稳脚跟,在明清时期,却由于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很多人不得不飘洋过海,只身过番到南洋诸国。

现今,海外潮人甚至比本土人口还多。还有无数的潮人,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谋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当地首富或学界翘楚。潮汕人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因此,潮汕向来有“本土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