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旅游

广州市的地理位置(广州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有利于发展吗)

发布时间:2023-06-28 20:23

广州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有利于发展吗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心位置,珠三角的核心点,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也位于中间。拥有肥沃的大片冲积平原,东西南北路路通达,珠江在市中心蜿蜒而过。广州有2200多年历史积淀,文化厚重,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乃名符其实的祖国南大门。深圳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属于珠三角东南部腹地,东西临海,有山海胜景,空气优良,气候宜人。毗邻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十(2020年第六)的香港,地理位置同样十分优越。深圳建市不过40年,文化历史相对北上广一线城市显得十分浅短,但身无包袱,朝气十足。

相对而立之年的深圳,2000多年前就被朝廷极度重视的广州,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广州虽海岸线不及深圳,缺失海天景致,但胜在珠江穿城而过,江城风貌有加分。它还完美地拥有珠江口,使得航运的吞吐量巨大,至今仍为华南首位!再加上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广州在地理位置综合对比上显然胜过深圳。

广州的区位优势

两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其实差不多,广东工业大学目前的学科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而长沙理工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学科建设基本上没有差距。不过广东工业大学身在珠三角,广州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在广东这边就业相对要比长沙容易。

广州的地域优势与劣势

你好,是的。

广州位于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

国际上通用是按照纬度划分温度带(热带、温带、寒带),这种划分方式有明确的界限:能被太阳直射的是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极圈-极点)——北极圈到北极点是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回归线到极圈是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是南温带。从这个意义来说,广州在热带(注意:上面的五带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里面没有亚热带)。

但在我国气象学的实践中,需要更为细致的划分。亚热带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中国的纬度位置偏低)。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15摄氏度以以下;温带最低月均温在00摄氏度以下;这没有明显的界线。从这个来说,广州在亚热带。

广州的区位优势和特点

根本特点:国际化

优势:是沿海对外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很密集

广东是个非常特别的省份,这和全国其他省都不太一样。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直到近代才逐步进入现代化,但广东不同,

即使古代,作为省城的广州,依然是两千年不衰的港口,所以严格来说广东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文明),而传统中国是一个黄河文明(农业文明),这就让广东人传统上就有商业思维,特别是海洋文明式的工商业思维。

广州地理优势与劣势

地理位置问题,中国从春秋战国时候起,黄河流域一直是华夏族生活的核心地区,经济发达,人囗稠密,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宋代。

战国时期,无论是西边的秦国,还是南方的楚国,都想方设法向中原地区挤。而广州为南方地区被认为是落后的蛮荒地区。

广州市地理优势

东莞地处珠三角核心,位于两大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的中心,粤港湾城市群大湾区重要骨干!

广州市发展的优势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光热资源充足。2005年,广州各地的年日照时数在1288.5~178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1.9℃~22.8℃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8.6℃~39.3℃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0.0℃~2.3℃之间。本年度夏季各区(县级市)均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冬季除从化市和增城市出现霜冻和冰冻外,其余地区基本无寒害。

雨量充沛。是年广州各区的总降水量在1384.4~2278.3毫米之间,除番禺区比历年平均偏少15.0%外,其他各区分别偏多5.0%~18.8%,增城市总降水量为2278.3毫米,居全市首位,比历年平均偏多18.8%。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83%。因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是年的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4~6月各区降水明显偏多。6月,由于本地暴雨和上游来水的影响,增城市出现洪涝灾害。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

优点: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从化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

广州区域发展区位优势

广州中心六区是指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以及白云区六个行政区划,由于这六个区地理位置位于广州市中心区位,故叫作广州中心六区。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自秦朝在越秀区境内设南海郡治起,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南越国宫署,南汉国刘龚建广营宫室。自东吴设广州起,历朝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

广州的地域优势

广州没有县,有11个区,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下面具体介绍其中5个区:

越秀区,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越秀区下辖18个街道,总户籍人口115.84万(六普),2005年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

荔湾区,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所在地。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中部,北部与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隔珠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区、荔湾区(含芳村)、番禺区相望,全区总面积90.40平方公里。区域的主体为海珠岛、河南岛,此外还有官洲岛和丫髻沙岛。

天河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东部,1985年由广州郊区分出组建,东与黄埔区相连,南与海珠区隔珠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与越秀区相接,北与白云区相邻,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37.38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街道。截至2017年末,天河区户籍人口90.28万人,常住人口169.79万人。

白云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城区北部,东邻增城区,西界佛山市南海区,南连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4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区。总面积795.79平方千米。白云区名称来源于境内的白云山。

扩展资料:

广州旅游景点介绍:

1、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汉溪大道东与长隆地铁大道交汇处,创立于1989年。拥有长隆欢乐世界、长隆国际大马戏、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水上乐园、广州鳄鱼公园、长隆酒店、香江酒店、长隆高尔夫练习中心和香江酒家等设施。

2、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3、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4、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5、百万葵园是中国首个将向日葵作为观赏性植物并设计成超大型主题园林的公园。百万葵园于2002年4月建成及对外开放,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新垦镇,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种植一百万株向日葵,成为全国第一家全部采用进口种子(以日本为主)的观赏性向日葵乐园。

广州地理位置优势

气候: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地貌: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的地理优势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海岸线的中线上,是大陆第一大海港,辐射整个长江流域,而广州位于珠江主航线上,是重要的河港城市,濒临香港,澳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