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景点大全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位置(南越宫苑馆)

发布时间:2023-06-28 21:18

南越宫苑馆

杨梅是我国特产佳果

在我国古代,杨梅、荔枝和葡萄俱属果中珍品。

西汉时期的陆贾(公元前240-前170年)《南越纪行》载:“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此处所说的罗浮山,在广东境内。广东罗浮山区至今仍是杨梅的著名产区。南越国宫苑遗址出土的植物有40多个种类,其中就有杨梅。

南越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于1995年。发掘揭露了石构遗址的西南角,遗迹为斗形,初步探得遗址的面积约4200平方米。

南越王宫御苑

从地理位置来说罗浮山是在广东的中南部。

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多达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名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和诗咏。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

明代天机妙算大师刘伯温曾二度登罗浮,测出:“真龙横卧罗浮峰,百里盘恒豪气冲。”孰是孰非?果或弥真。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消灾纳福、商务洽谈、赏景会友的绝佳胜地。

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概况

广东博罗的罗浮山,是罗山与浮山的合体,在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距博罗县城35公里。西北分别与增城、龙门接壤,方圆260多平方公里。向来称为百粤群山之祖。《后汉书·地理志》刘昭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太平御览》引南朝宋怀远《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袁宏《山记》称:“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这些都是罗浮山得名的传说。

罗浮山山区广大,峻拔奇峭,是70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燕山运动形成的。大量花岗岩侵入,挤压地壳使地层褶皱形成穹窿构造山地。主峰飞云顶是花岗岩山体,屹立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1408~1423年(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这种情景与《史记·封禅书》对蓬莱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蓬岛浮来傅于罗山”的传说之所本。

罗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岗岩地层组成,山体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处处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门、黄龙洞3处瀑布为著。罗浮山地下水也很丰富,从岩层深处喷涌而出的矿泉水如长生井、卓锡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现已开发的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的矿泉水,是含锌的健康饮料。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区。高温、多雨、土层厚,形成南亚热带的天然植物园。常绿乔木与阔叶林和众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计有3000多种,其中中草药即有1240种。山中盛产柑、橙、桔、柚、龙眼、荔枝。713~741年(唐开元间),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为贡品,并被皇帝命名为御园柑。北宋苏东坡被贬岭南,满腹惆怅伤感。但在安置惠州来游罗浮之后,却爱上了“四时春”的罗浮,在“芦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生活中,“不辞长作岭南人”了。罗浮山的森林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已知的有名贵的飞禽五色雀等40多种。有睡猪等走兽36种和爬行类、鱼类15种,其中蚺(蟒)蛇曾是唐时贡品。还有昆虫类70多种,被称为“小凤凰”、“浑身披五采,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为珍贵。罗浮山为南药基地。在宋代广东有珠、香、花、药四大市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中有四市: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其余三市为广州芳村花市、合浦廉州卖鱼桥珍珠市和东莞寮步沉香集市)“罗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的百草油,远销国内外。

南越王宫苑遗址

古代有杨梅!

杨梅的生长和栽培历史悠久,据对世界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的浦江上山文化遗址科学考证,早在10000多年前,上山人已开始食用野生杨梅。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中就发现了野生杨梅核,距今也有7000多年的历史。

杨梅是我国特产佳果。在我国古代,杨梅、荔枝和葡萄俱属果中珍品。

西汉时期的陆贾(公元前240-前170年)《南越纪行》载:“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此处所说的罗浮山,在广东境内。广东罗浮山区至今仍是杨梅的著名产区。南越国宫苑遗址出土的植物有40多个种类,其中就有杨梅。

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的《上林赋》载:“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沓离支。”

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这是西汉时期对杨梅较为完整的一段记载,可能也是目前世界上制作杨梅酿酒的最早记录。可见,中国的江南地区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将杨梅当作主要水果食用。

公元5世纪时期的东晋小说集《西京杂记》(作者不详,有曰刘歆、葛洪所著)载:“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可见,东晋时期,人们根据杨梅的品性和特点,已经有多种类分。

唐·段公路《北户录》别称“朹子”;唐·孟诜所撰《食疗本草》别名“机子、圣生梅、白蒂梅、椴梅、杨梅”。

南朝梁江淹《杨梅颂》称杨梅“宝跨荔枝,芳帙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这是古代文人对最早最高评价。后来,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评曰:“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则评价更高。

据史书记载,宋开宝年间就有杨梅栽培,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僧赞宁(宋太平兴国时期)《物类相感志》云:“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皆物理之妙也。”则可能就是杨梅嫁接和病中害防治的最早记录。

公元12世纪的南宋时期吴攒《种艺必用》也有“桑接杨梅”的记载。宋代诗人平可正诗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南宋诗人陆游对杨梅赞美更高:“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把杨梅比作“骊珠”,说明杨梅在南宋时期确是身价超出百果。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刘文泰等编著的《品汇精要》称圣生梅、白蒂梅。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本草纲目》载:“因它形如水杨子,味似梅,故名……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对杨梅性状、果实品质和储藏方法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目前,仙居县境内尚存明朝古杨梅树和大片有几百年生长历史的杨梅林。明·徐光启(1562-1633年)的《农政全书》称杨梅为“圣僧梅”。

清·黄元御《玉揪药解》载:“杨梅生瘴疠之乡,其味酸甘,多食损齿伤筋。惟桑土者不酸。林邑生者,实如杯盎,青时极酸,熟则如蜜。酿酒号‘梅香酽’,土人珍重之。”清·陈淏子《花镜·花果类考·杨梅》也有类似记载:“每遇雨,肥水渗下,则结实必大而甜,若以桑树接,杨梅则不酸。”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有关史料记载,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靖州木桐村村民周宏道经过数载试验,终于在野生杨梅树上嫁接优质杨梅品种成功。

南越国宫殿

广州正式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终没有变迁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极为罕见,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足够的底气。

前世之历史

公元前214年,广州建“任嚣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又下决心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一路顺北江而下占据了番禺。  到后来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之后,解决了南下秦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岭南的战争,最终由任嚣带领赵佗等人南攻南越,终于统一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大业完成,岭南地区从此纳入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今天广东省大部分属南海郡,郡治在番禺,这是广州行政区划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番禺筑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旧仓巷一带),史称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史记·南越列传》载,任嚣在临终前对赵佗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为了巩固统一岭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设置郡县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岭南实行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主要有“屯垦戍边”、“筑道设关”、“谪戍移民,与越杂处”等。

广州又有“楚庭”之称一说,越秀公园内正有其牌坊。

1959年制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广州的标志。

在越秀公园内的“古之楚庭”石碑。

遗址自然没有,昔日文物却倒真有,就在俗称为“五层楼(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该馆藏有各朝代文物万余件,可谓浓缩了广州两千多年历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历史物证。

1962年区庄螺岗出土的秦戈,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变迁之路

三国时,得广州之名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难得的是,广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广州位居“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虚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广州地区范围已有人类活动。广州面临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很早就开始了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在广州的龙眼洞、飞鹅岭等地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凿、石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后来,随着耕作和捕猎技术的提高,学会了各种手工艺技术,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必从速耕种,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乡村,而是集中居住,从而奠定了广州城的基础。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古广州名)。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这些都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晋之际,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南越宫博物馆

是的。

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博物馆以保护古墓为主题,保持了古基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并参照文物保护的“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

这里是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外地人了解广州历史的一个重要场所。这一古老的建筑已成为广州红色文化景点,也是育才中学学生校外的实践基地。

南越宫苑博物馆

三大体系:1.苏州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2、岭南园林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维。北有五岭为屏障,南频南海,多山少地,河网枞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有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历史记载,岭南园林始于南越帝赵陀(?----前137年),效仿秦皇宫式园囿,在越多番禺(今广州)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其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哀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但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

3、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皇家园林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越宫苑遗址

番禺(今广州)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

南越国宫署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

南越国宫苑的文物介绍

因为岭南文化底蕴丰厚,比如南越国宫署遗址、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南海I号”南宋沉船等10处遗址以及11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考古新发现”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包括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陆地和水下等多种考古类型。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