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景点大全

太原首义门具体位置(太原首义门老照片)

发布时间:2023-06-28 20:54

太原首义门老照片

宁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有美丽的风光,是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不仅如此,宁夏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李元昊(党项族的首领)于公元1038年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此外,这里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道。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宁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宁夏人口最多的6个姓氏分别为:

排在第六位的姓氏是陈姓。陈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主要源于姚姓和妫姓,是舜帝姚重华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胡公满(舜的后人)于陈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并建立了陈国。至此,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姓氏,称为陈氏。

陈氏最为显赫的家族是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义门陈氏曾创造了三千九百人、十五代、三百多年聚族而居,同食同饮,和谐相处的世界奇观,堪称古代的家族的典范,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由于陈氏族人分布太过集中了,给地方上造成了压力,由宋仁宗下令将义门陈氏的家产氛围291份,将陈氏分流至全国各地,从此,陈氏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发展到当代,陈姓已经成为宁夏第六大姓氏了。

排在第五位的姓氏是杨姓。杨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春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其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后来杨为晋所灭,其后裔就将国名作为姓氏,称为杨姓。此外,杨姓还是隋朝、南吴的国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杨姓排在第十六位,发展到当代,杨姓总人口超过了四千万,是中国人口第六姓,也是宁夏人口第五姓。

排在第四位的姓氏是刘姓。刘姓也是一个大姓,最早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其中一支出自刘累;另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刘姓发祥地在河南鲁山。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大量分封同姓王侯于全国各地,使刘姓贵族遍布大江南北,并发展为各地有权势的大家族。汉朝400年间,刘姓人口数量猛增,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姓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姓氏。刘姓是历史上出帝王最多、统治年限最长、建立帝国最多的姓氏。

排在第三位的姓氏是李姓。李姓是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姓氏,即将突破1个亿。李姓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封赏赐姓等。

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也非常之多,多大60余人,李姓建立的政权有大成、西凉、魏、唐、楚等。

先秦时期,李姓主要活跃于河南一带,到了秦汉时期,李姓逐步向各地迁移。发展到当代,李姓已经成为宁夏第三大人口姓氏。

排在第二位的姓氏是张姓。张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张姓的历史很悠久,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主要出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姓的始祖是张挥。张挥是黄帝的孙子,因为发明了武器弓矢而被黄帝封为弓正一职,后来黄帝取弓长之意,赐其张姓。

张姓氏族最早活跃于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秦初,张姓(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进入四川,由于他们在反秦战争以及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功显赫,因此被封侯赐爵,之后他们又向西发展,进入了甘肃、宁夏等地。发展到当代,张姓已经称为宁夏第二大人口姓氏。

排在第一位的姓氏是王姓。王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姬晋为王姓始祖。姬晋为周灵王之子,称太子晋、或王子晋,因为直谏被贬为贫民。他有一个儿子宗敬仍在朝中任职,大家都知道他是王族的后代,所以称其为“王家”,后来他的后人就以王为姓氏。

王姓最显赫的家族是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户。琅琊王氏起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开基于两汉时期,鼎盛于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

到了当代,王姓人口已超过9400万人。王姓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姓,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

太原复建首义门

首义门

位于山西的明朝建筑

首义门源自承恩门。承恩门是明初为扩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民间将迎泽门称为大南门,而将承恩门称为新南门,但这座城门长年封闭,直到1907年正太铁路竣工之后,因为太原火车站建在新南门外,封闭了数百年的大门才重新被打开,由巡缉队一个排的警察守卫。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第85标第一营、第二营千余名官兵在姚以价的带领下在狄村军营誓师起义讨伐腐朽专制的满清王朝,为后来的革命活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解放战争期间,首义门在炮火中受到损伤,建国初年被拆除,原址改造成为五一广场。

2021年11月3日,太原市五一广场首义门复建工程竣工并拆除围挡,正式与市民见面。

太原五一广场首义门图片

1,有首义门,大型雕塑《力量》,国旗等网红打卡点。

2,五一广场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东段,是一处设计别致、造型美丽的广场园林。

3,山西太原五一广场是太原283万多人民心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88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四周,环耸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宾馆商店,辐射着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车辆如织。

北广场结合历史资料复建“首义门”

纪念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的功勋

是太原市的精神象征和城市灵魂

是英雄太原、文化太原的载体和坐标。

大型雕塑《力量》,该雕塑由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创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为革命老区的山西率先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以太原为中心实施战略展开,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用血肉筑成抗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凝聚起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太原首义门最新进展

1937年11月8日,日寇攻太原城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从这时起,这座历史古城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饱受屈辱和蹂躏。

1937年11月9日,山西太原城,路边警戒的日寇哨兵。这一天,太原还下雪了。

1937年11月9日,山西太原,首义门附近的日寇士兵在雪地里巡逻。

1937年11月9日,太原城沦陷当天,日寇士兵在省政府门前柱子上刻纪念语。这张照片中两把明亮的刺刀非常显眼,虽然时间过去80多年了,现在看上去还是让人感到有一种刺心的痛。

1937年11月9日,太原沦陷当天,城内的骆驼队。这些骆驼都是在太原保卫战中为日寇运输物资的,在忻口和娘子关战场上的都出现过。不知道这些骆驼是哪里抢来的。

同样在太原城内一张骆驼队的老照片,可以看出,为日寇牵骆驼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很有可能就是骆驼的主人吧。镜头里除了满街的骆驼,还有一名老妇女,有点伤感,不知道这些无辜的老百姓明天在哪里。

日寇占领太原之后,同时也控制了阎锡山经营多年的各种工厂,这张图片拍摄于太原纺织厂,女工们在认真的控制着机器,画面中可以看到一名日寇在监督。

1938年,日寇控制了太原面粉厂,把工厂里的500多袋面粉强征去当军粮,而且还要中国工人把这些军粮搬到日寇的军营中。要知道,当年在战火之下多少中国人没有饭吃,饿死荒野。

日寇占领太原打棉厂,打棉机前的男工。日寇一向不重视后勤,因此在作战期间一直是“以战养战”,占领太原以后也不例外。除了粮食,棉花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是他们搜刮抢掠的目标。

1938年,日寇占领太原城外的炼钢厂,这可是阎锡山花了二十万元巨资投资建成的。

屠杀

由于太原位置重要,日寇侵占太原后,派重兵把守。为了镇压我抗日军民的反抗,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侵入太原后不久,日军就开始对抗日志士集中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这其中以发生在赛马场附近的大屠杀最为惨无人道。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高春平:1942年6、7月间日军将战俘秘密抓到赛马场,练活靶,练活靶就是把七、八个人弄成一组跪在那儿,把衣服解开,让日本新兵练刺杀,这样残忍的行径,这在国际上也是最惨无人道的暴行,当时两次一共杀了咱们三百四十多名无辜同胞,这里面还有一些爱国学生,八路军抗日志士等各方面的人都有。

在血腥屠杀的同时,日军还专门成立了宪兵队等军事、警察机构和特务组织,残酷抓捕、刑讯、折磨、囚禁和秘密枪杀我抗日军民和进步人士。“太原工程队”成立于1941年,设在太原小东门一带。实为法西斯集中营,直属山西派遣军司令部管辖。囚禁着中共军政人员、抗日游击队员和民兵及有“嫌疑”的百姓,但更多的是在战场上被俘的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的官兵。“工程队”生活条件恶劣,常有人被折磨而死,“工程队”旁的小东门城壕下就有一处掩埋战俘们的“万人坑”。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高春平:当时日本人占领太原以后,变着法子成立了各种特务机构,有时候是某某公馆多少号,有时候是什么什么工程队,外人一看不知道底细,实际上是秘密特务机关。尤其是这个工程队,就是现在省军区背后那个地方,就是日军在太原最大的特务机关,也可以说是一座人间地狱。在这个工程队里边,关押着主要是各种抗日的进步力量、爱国学生包括咱们的一部分八路军战士,日本人对这一部分人非常残酷,手段也是非常恶劣,他们经常被毒刑拷打,地上铺上玻璃渣,滚玻璃渣,拿开水烫,拿烙铁烙,各种手段都用。

日本人拍摄的太原入城照片

掠夺

在残酷迫害抗战人士的同时, 贪婪的日军在侵占太原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将罪恶之手伸向了太原的矿藏资源,大肆攫取煤炭和钢铁资源,就连人民赖以生存的、仅有的一点粮食也成了侵略者疯狂掠夺的物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高春平:占领太原以后日本人成立了一个株式会社,这是一个经济机构,这个机构负责什么呢,就是把咱们东、西山,阳泉煤矿的煤强迫劳工挖出来以后运走,大量掠夺煤炭和太钢的钢铁,因为当时是战时,粮食特别紧张,日本人专门成立了一个掠夺粮食的机构,除了在全省各地放火烧粮食以外,还专门成立了这个机构,每年要从山西掠夺五万吨左右的粮食。

1937年日本人《支那事变画报》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在华北建立了“北支甲第1855部队”,它是继731部队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北支甲第1855部队”设在太原的分部,始建于1938年5月,地址在太原市西羊市街12号,对外名称“太原防疫给水部”。日本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曾任山西派遣军军医部长,直接指挥1855部队太原分部。该部及日本驻潞安师团陆军医院都为细菌战进行过活体实验和活体解剖,驻山西的其他野战部队也实施过细菌战。

据2004年5月15日《山西晚报》载,2004年5月7日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西峪东街一施工工地惊现毒气弹,所幸现场工人立即报警,疏散附近人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经专家初步推断,此爆炸物极有可能是日军当年遗弃的毒气弹。

太原首义门最新改造

最初的迎泽大街从太原城的承恩门,即后来的首义门起始,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岸。而这两座城门以迎泽门规模最大,于是也成为“迎泽大街”得名的由来。

太原首义门图片

复建首义门是太原市2020年重点工程中五一广场升级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首义门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五一广场。首义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当时叫太平门。太平门内的道路叫晋藩前大街,大街的北端是明代藩王、九大塞王中排位第一的晋王王府皇城的南门——南华门。第一代晋王朱?就蕃太原后,因皇帝的圣旨皆由太平门入城送进王府,于是将太平门改名为承恩门。同时将太原南城墙西边的城门名字由朝天门改为迎泽门。迎泽与承恩二字出自皇家祭天祭文“承迎恩泽”。

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起义成功后将承恩门改为首义门。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的起点是武昌起义,但很少有人知道决定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却是太原起义。由于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革命成功后,只有武昌和太原两地出现了以“首义”命名的建筑或区域。

如今,复建该城门,不论是叫承恩门还是叫首义门,都将是对太原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太原的历史。

在明清太原城,迎泽门、承恩门、镇远门、拱极门、鼓楼等无疑是最主要的几处地标性建筑。

其中,拱极门很幸运的保存了下来。其他几个则在1950年代被拆除。现在,太原市明确复建标志性历史建筑,钟楼和首义门已经决策复建,高大的鼓楼或许也将出现在鼓楼街帽儿巷口。此前,复建鼓楼已进入规划。

如今,“造产救国”早已实现,制造强国正在成为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去工业化后,近几年太原也重新走上了工业立市的道路。虽然现在不再需要“造产救国”,但“造产强国”、“造产强市”或许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太原首义门的来历

喷泉是旧的五一广场,新建的五一广场没有喷泉,虽然没有喷泉了,显的五一广场宽阔了不少,新建了一个首义门,看上去还不错,新修建的广场虽然和旧的五一广场,相差很多,但是觉得现在的五一广场宽阔了,广场本来就应该有广场的样子,不错!

太原市首义门何时拆除的?

近日,《太原府城地区历史保护和环境提升城市设计公示》进入批前公示阶段。该规划设计里,明确太原府城鼓楼将复建。至此,太原府城将有三大标志性建筑进行复建,除鼓楼外,此前已经确定将复建钟楼和首义门。

鼓楼是太原府城内最高大的建筑,是城内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元代已有鼓楼街的称谓。同时由于宋朝取消了宵禁制度,元朝又将其恢复,而钟鼓楼为宵禁制度的重要配套设施,因此,鼓楼始建于元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有说法称太原鼓楼建于唐代,实为讹传。唐代时鼓楼所在地位于晋阳城北唐明监外的耕地,显然不可能盖一座楼。

保存到上世纪50年代的鼓楼为明代形制,规格与西安鼓楼相同。为明洪武初年扩建太原城时重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两度重修。

民国初年,阎锡山对鼓楼重新修葺,并改作土货陈列馆。顶层南面悬有阎锡山手书“造产救国”,二层南面悬有“用志不忘”两匾,以表其发展工业,振兴山西,拯救全国之决心。

鼓楼位于鼓楼街与帽儿巷交汇处。向北即是山西府衙,与府衙北部的标志性建筑梅山钟楼遥相呼应。向东则可遥望唱经楼。东南方向可远眺钟楼。待钟鼓楼复建完工后,太原府城内将出现四楼相映成趣的景象。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