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订机票/酒店|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攻略

走西在什么位置(走西口走的是哪)

发布时间:2023-07-20 08:41

走西口走的是哪

这是山西传统民歌,在山西,陕北,内蒙等一带很多人会唱 讲的是新婚小两口 丈夫为生活所迫   决定走西口的悲情故事   当年走西囗的人有很多很多  充满艰辛苦难

走西口是走哪里

他要考研梁满囤,如果打跑了就跑了,没什么损失,不跑,他正缺一个这种打不跑的人要用呢,老板一般需要两种人,一种精明的,一种傻的

走西口走到哪

“走西口”的具体含义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现在虽然众说纷纭,但这两条路线是没错的,无论哪一条路线,最终都是为了走进大漠草原,要经过一个个的关口要塞,所以大漠草原也被泛称为“塞外、口外”,因为主要是往西部谋生(那里人口稀少,又多商路),所以才说走西口

走西口走的是哪条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中华民族靠黄河养育了众多的人口,使得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世界大国。在唐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更是显现着他的魅力。历史上,不论是哪个朝代,河流的航运价值都高于其他能力。虽然灌溉很重要,但是从南方源源不断的运粮和其它物资更重要。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再加上中国多山的地形特点,河运的便利是最重要的。同时河运有利条件诸多,价格低廉、运量大、耗费劳力少等优点。

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其实从西安建都开始,渭河平原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可是北方人口稠密,粮食消费远远大于本地的产出。这种情况下,就要从水热条件好的南方运送粮食和其它物资过来。这时黄河及其支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先通过京杭运河把粮食运送到淮河附近,在通过陆路转运或者通济渠运往洛阳、长安等地,在地势低向高过度阶段,也是通过陆路方式倒过去,再运送。或者是旱地行船,如黄河晋陕峡谷最大的水运障碍是壶口瀑布,通过壶口瀑布的方法是“旱地行船”。

这也当时大大促进了东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交流。尤其在宋朝开始,更是利用黄河和京杭运河频繁起来。到元、明、清三代,黄河济运和借黄行运为主要形式,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京、津, 黄河漕运发展达到顶峰。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的繁荣局面。当时的走西口、羊皮筏子都是用过黄河航运的。

后来,由于黄河的频繁改道和地上河的逐渐形成,再加上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黄河的航运价值逐渐失去。其实上世纪50年代还有量不算小的黄河航运,但由于黄河水流不稳,动辄干涸,冬季要封冻,春天有凌汛,相对陆运的优势并不大。新中国铁路网形成后,黄河航运也就成为地方性的辅助手段了。

到了交通发达的现代,我国在黄河上建了许多大型的水电站和大坝,并且没有像长江一样留下船只通行的闸口,所以黄河航运更是废弃了。在今天,我们只能在河流沿岸看到零星的快艇、渔船和游船,以短距离为主了。

走西口走的是哪个关

万里长城十三关介绍

长城是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绵延上万华里,故称万里长城。往日是虎踞龙盘,保境安民的关隘,今日长城首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成为各地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揽胜怀古。

第一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筑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此匾额长5.19米,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第二关 ?黄崖关:黄崖关是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又称“小雁门关”,北齐时建,明代重修。

第三关 ?居庸关: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第四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自古便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始建于战国时期,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第五关 ??倒马关: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

第六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人,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第七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第八关 ?雁门关:“中华第一关” 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说到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抗辽英雄杨家将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第九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十关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 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而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由此杀虎口之名沿用至今。走西口就发生在此地。

第十一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1965年以关名建市。

第十二关 ?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说到阳关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十三关 ?玉门关: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因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02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

现存关址只是一座耸立在干河旁、土岗上的土城,呈正方形,墙身全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墙土已有部分坍塌,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残垣高9.7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是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虽仅存断垣残壁,犹可见当年气势。

走西口走的是哪条路

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的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歌曲记录了从明末清初到解放前期,黄土高原的贫苦农民迫于生计,离乡背景,过长城、渡黄河、走西口,到内蒙古包头、河套一带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景象!

这首歌广泛地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河北、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各地流行的《走西口》,虽然在词曲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都是一样的,大都高亢悲怆、凄婉苍凉,唱出了黄土地上生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

历史上的山西,人多地少,土瘦沟深,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加上封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更让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农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了生活,这些黄土地上不屈的汉子,把他们迷惘的目光投向了黄河对岸、长城外面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试图用男子汉的强韧筋骨开辟一条摆脱贫困的坦途!

于是,他们告别了黄天厚土,告别了妻儿老小, 毅然踏上了“走西口”这条生死未卜的坎坷人生路!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步便踏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

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吼出了多少黄土地儿女们的辛酸,一曲凄凄惨惨的《走西口》,让多少铮铮铁汉泪水涟涟。这是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血泪和生命演绎的人生交响!它诞生在走西口的崎岖山路上,生长在贫瘠但却墩厚踏实的黄土塬上!走西口的汉子们用这撕心扯肺的歌声,驱赶人生苦旅的寂寞,倾吐亲人离散的痛楚,歌唱这穷苦而又难离难舍的黄土地!这歌声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久远的悲伤!

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寂的女人!为了打发一个又一个难熬的白昼与黑夜,她们唯有长歌当哭,以抒发和宣泄心中的郁闷与苦苦的相思!

于是,田间地头、村口路旁……都会不时地响起《走西口》那凄凉悲苦的调子……

这歌声唱尽了人生的苍凉、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咆哮的黄河水,和着一对对情侣酸涩的泪水和心痛的血水,激荡出一曲撼天动地的离歌,一路呜咽着向远方流去……

歌声里,黄土塬上的女人们站成了一座座泥塑木雕,望穿秋水,望断天涯路……

“黄河千里此百里,黄河九曲此一曲”。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进入山陕峡谷,然后拐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的弯,形成了“鸡鸣三省”的山西河曲县 ,这里有六千多首民歌小调,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天下黄河第一曲”的民歌《走西口》和闻名全国的地方小戏“二人台”都诞生在这里。

这里也是走西口的一条重要通道,河曲境内的“西口古渡”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从康熙十九年到解放前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因走西口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就达二十万之众!据说 ,今日赫赫有名的内蒙古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当年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走西口过去的!

西去路遥遥,西去水迢迢。西进路上,关山阻隔,荆棘丛丛,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和酸楚,充满着生离死别的痛苦!

走西口的汉子们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长途跋涉,一条扁担挑着一捆简单的行李,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有些人春去秋回,有些人一去不返!

下面是两个发生在走西口路上的真实故事:

山西阳曲县的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有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甘肃宜府,便去寻找,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长大了又再去找父亲和哥哥,可是,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只好沿街乞讨!不想,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可是等兄弟俩一起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的时候,那里的乡亲却告诉他们说,他们的父亲已经死了整整七年啦!

第二个故事更加悲惨 -------------

说是有一个给别人放羊的青年,告诉自己热恋的姑娘说要去口外谋生挣钱,然后回来娶她,这个牧羊青年毅然地放下手中的牧羊鞭,戴着恋人挂在他脖子上的定情信物,挥泪惜别心爱的人儿和身后这片深埋着自己根脉的黄土地,跟随一伙儿走西口的人,踏上了远涉口外的漫漫谋生路!谁知这一别就好多年音信杳无,怀揣着幸福梦想的姑娘,望眼欲穿、苦苦相思!后来那姑娘陆续听人说他的恋人已经死在了走西口的路上:有人说那一伙儿走西口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土匪的劫杀;有人说他们全部葬身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之中;还有人说他们在茫茫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饿死、渴死啦!可是那痴情的女子说什么也不信,便循着恋人当年走西口的方向一路找去,后来她果然找到了,她在一堆被风沙掩埋的累累白骨中,找到了她当年挂在恋人脖子上的那个定情信物,而到底哪具尸骸是自己恋人的已经没法儿分辨了!后来的故事如何,没有人知道,只是听说,这位矢志寻找自己恋人的姑娘,这一去也再没有回来……

山西河曲这个最早传唱“走西口”民歌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要在黄河里放上千万盏用麻纸扎成的河灯,据说,每一盏河灯都代表着一个灵魂,放灯的人虔诚地盼望着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够把那些客死异乡的孤魂带回故乡……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弹指间,几百年过去了,走西口的汉子们就这样一路风尘地走来!父辈们走了,没有回来!儿孙们长大了,又踏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走西口似乎成了山西人一种共同的命运。他们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坚韧不拔地重复着一个同样主题的故事!

没有人统计过从明末清初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多少人在走西口的荒原大漠中跋涉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成功者一定是少数!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个失败者!

无数个走西口的汉子用他们的泪水、汗水、甚至血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创业悲歌!

他们在走西口这条悲壮的人生之路上,吼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更吼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

走西口走的是哪条线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走西口是在哪里

《新走西口》演唱:腾格尔

歌词

听说你要走你要走,

我在机场把你留,   

这一次你要飘洋过海,

我不知那是什么地方,

听说你要走你要走,

我在机场把你留,

这一次你要飘洋过海,

我不知那是什么地方 , 

飘渺白云唤你走,

苍茫黄土难挽留,

舍弃家园 别离妹妹,

天涯有路不回头,

不知你要走向哪里,

也不知你在哪里停留,

从今后你孤身一人,

漂泊在天外的天。

CopyRight 2023 鼓浪屿旅游 www.592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14012035号-8 网站地图